原来三七又叫田七呀!

发布时间:2016-08-02

三七,被誉为南国神草,是一种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,它称著华夏大地起码已经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。

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记载,“山(shān)漆(qī)”,又名“金(jīn)不(bu)换(huàn)”。彼人言其叶左三右四,故名三七,盖恐不然。或云本名山漆,谓其能合金疮,如漆粘物也,此说近之。金不换,贵重之称也。

那么,三七的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呢?

在《本草纲目》中,李时珍以三七为正名,附方中则“三(sān)七(qī)”与“山(shān)漆(qī)”混用。

“三(sān)七(qī)”与“山(shān)漆(qī)”的故事

“三(sān)七(qī)”与“山(shān)漆(qī)”在语音学范畴内还有这某些密切的联系。溯其渊源,可以从居住在云南文山的苗族说起。

居住在山头的苗族祖先,擅长狩猎,在狩猎过程中若遇到外伤出血,他们便会将一种野生植物嚼烂敷于外伤出血处,伤口就如漆粘物一样被封住,出血就停止了。苗族的祖先将这种野生植物叫做“chei"

苗语的“chei”是和山上一种叫“山(shān)漆(qī)”的树发音相同,因“山(shān)漆(qī)”与“三(sān)七(qī)”谐音,在流传中便被记作“三(sān)七(qī)”,实际上,二者是同名而异物。

“三”和“七”

明万历四年的《医门秘旨》卷15中道:三七草——七叶三枝,故此为名。其根类香白芷,味甘气辛,温性微凉,阳中滋阴,散血凉血,治金疮刀斧伤立效。又治吐血崩漏之疾。边上将官宝之为珍。如有伤处,口嚼吞水渣敷患处即安。血症之奇药也。

公元1765年清乾隆年间赵学敏所著《本草纲目拾遗》一书中,引宦游笔记“每茎上生七叶,下生三根,故名三七。”

《广西通志》记载:“三七恭城出,其叶七茎三故名。”

据董弗兆等人所著的《云南三七》一书中说,三七的得名还有根据三七生长习性、栽培特点来为之命名的。诸如三七“因需要三成光、七成阴的环境而命名”;“长三年,七月挖,叫三七”;“三月出苗,七月收挖,称三七”。

三七和田七(田三七)

除此之外,三七还有几种别称,《伪药条辨》中称三七为田三七,《医林纂要》中称三七为血参,还有人将三七称为开化三七(原产地云南省文山州古称开化府)、人参三七(与人参同是五加科人参属植物)、盘龙七(盘龙是指文山州砚山县的盘龙,砚山盘龙出产的三七称为盘龙七)等。

《岭南采药录》中称三七为田七,在广西、广东沿海地区及东南亚地区也常用此称呼。“田(tián)七(qī)”这个名称与普洱茶的得名一样,都是因集散地而得名。历史上广西田州府曾经是三七的集散地,所以又叫“田(tián)七(qī)”;与此相对,云南来的三七就被称为“滇七、滇三七”等。又因为两广沿海一带的人对“三”这个数字比较忌讳,所以田七的叫法就逐渐流传开了。

想了解更多三七相关知识,

关注苗乡三七公众号(服务号),

或添加“mx37O2O”(订阅号)

精彩图片

热门精选

大家正在看